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 姚宽一
(2015年6月17日)
尊敬的鲍主席、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365体育在线中文网对“青海省绿色·智慧城市建设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与参与支持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绿色化”,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之后,城镇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在当前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将“四化”战略提升至“五化”战略,意义非凡重大。这也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和路径选择再次指明了方向。
据统计,2000年至2014年,我省城镇化率由34.76%提高到49.78%,较“十一五”初增长10.6%,城镇人口达到290.4万人,比2000年增加110.86万人;先后完成了《青海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青海省城乡一体化规划》、《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东部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等一系列重大规划。随着海东撤地设市、玉树撤县建市,全省城市由3个增加到5个,建制镇由47个增加到137个,建成区面积由245平方公里扩展到390平方公里,增长近60%;2000年至2013年,全省城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00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3%。仅2011年至2013年,西宁市、海东市东部城市群地区完成投资就达2847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额的52.9%,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的占比由59.4%提高到62.6%;2000年以来,全省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累计超过上千亿元,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由“十一五”初的10.28平方米提高到11.96平方米,供水普及率由84.42%增加到92.3%,污水处理率由13.41%增加到55.67%,建成区绿地率由14.25%增加到18.52%。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功能进一步完善,品质显著提升。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还不高,空间布局结构不优,宜居宜业性不强;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不足;城镇形象雷同,地域风貌、民族特色、历史文脉、文化品位缺乏;要素集聚能力弱,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省会城市首位度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建制镇平均人口不足1万人;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低,服务功能有限,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很少;城镇管理体制不顺,部门职能交叉,效率不高;城镇发展产业支撑不强,产业结构趋同,产城融合度低,等等。对此,我们要按中央关于城镇化工作的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发展的质量,借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按照《青海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我省将加快构建与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及兰青、青藏铁路沿线城镇发展带、黄河干流沿岸城镇带,即“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1个大城市、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8个左右新兴城市和80个重点城镇为主体的空间总体布局,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兰州城市群建设紧密结合,优化城镇化总体布局,加快建设东部城市群,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新兴城市,打造重点城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提升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绿色化”是全新的发展观。如果说,绿色城市不仅是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而且是城市发展的整体提升和优化,那么,智慧城市则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视化、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智慧交通、循环利用、低碳排放等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和集成,为“城市使生活更美好”开辟了新的路径。
今天,我们在这里邀请四位专家举办“青海省绿色·智慧城市建设”论坛”,借助外脑、贡献智慧、问诊把脉、谋划良策,必将为我省城镇建设增添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开发新的机遇。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