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365体育在线中文网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网站导航  |  加入收藏 

 
首页|政策法规|城乡规划|城市建设|城镇燃气供热|保障性住房|村镇建设|住宅房地产|建筑管理|工程质量安全|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稽查执法
勘察设计|勘察设计质量监督|建筑抗震|建筑节能与科技|公积金管理|计划财务|人事教育|执业注册|纪检监察|机关党建|建设工会|网上信息公开
领导讲话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要闻>>领导讲话>>正文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姚宽一关于建筑业面对“新常态”需要新思维 ---2015年建筑业发展趋势漫谈
2015-08-10 11:01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 姚宽一

如果说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被概括为“新常态”这一特征,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结构正经历着具有长期意义的转折性变化,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那么,建筑业必须面对的不仅是调速,更重要的是转型提质和创新思维、更新理念,做好在新的重构升级中提质增效、节能降耗、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互联网融合等这篇大文章。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 ‘双目标’”,“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经济调速提质、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等倒逼建筑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重构,“新常态”下一些旧的理念、旧的模式、旧的平衡正在被打破,建筑业生产方式和结构体系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新型建筑工业化逐步兴起,技术创新逐步加快,创新驱动和全要素驱动逐步发力,建筑业的规模与质量效益、增长与转型升级正处于一种全新的动态平衡过程中。

纵观2015年及今后建筑业发展趋势,应当把握好以下五点:

1、绿色低碳锁定未来走向。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主流趋势和发展方向,也是全球建筑业不可回避的使命,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企业竞争力的砝码。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以“1号文件”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表明了中国政府对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使得绿色建筑行动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是中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绿色化,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当前,全球绿色建筑市场正在由绿色建筑设计到绿色社区设计、健康建筑群和新型工作区域设计转变,绿色建筑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单体,注重个体层面的节水、节材、节地、节能,新的建筑理念更应着眼于整个城市、整个城镇、整个社区、整个家庭,甚至渗透在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经济、商业等各方面的综合考量。因此,实现建筑业对环境的低排放、低污染、低影响,绿色设计、循环发展、低碳生产、清洁施工、零缺陷、零伤亡等理念和思想,应贯穿在建筑的全过程、全周期、全寿命之中。

2、资本竞争助力更上层楼。建筑市场竞争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入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市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综合性高、大、精、专的项目需求不断增多,对承包商技术、资本、管理、营销等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项目融资、国际信贷、设备贸易等能力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近年来国际大型承包商都将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融资能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点。这些大型承包商通常采取上市募股、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互相持股的关系、与世界主要的出口信贷机构、多边金融组织、商业银行及资本市场建立良好的业务往来关系等,使得企业具有良好及稳定的财务状况,不断开拓竞争的新的杀手锏。随着工程发包中BOT、BT、PPP、EPC等模式变化,承包商仅单纯从承担施工任务向经营的多元化拓展,没有较强的资本运营能力和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能力,企业将很难跻身产业链的上游。

3、自主创新开发持续动力。在企业价值观中,持续创新和卓越技术永远是力量源泉和竞争法宝。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制定全员参与的创新战略,开发出全体员工认同、维护并身体力行的企业创新精神,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企业通过提供品质优良、技术先进、持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服务客户和赢得市场。同时,自主创新也是全面的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创新,以及体系和机制的创新。在创新支撑上,建筑业企业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的规划与战略管理,构建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换应用与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强化自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管理创新上,要着力促进利用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营销等进行优化提升,推动信息化管理上水平。在制度创新上,应着力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的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效力、活力和创造力。

4、互联网融合创造新的空间。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为建筑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了新的机遇,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必须破解深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这一真谛。在此大趋势下,“互联网﹢”行动计划、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于工程设计、施工、节能降耗、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等,不仅在数据与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上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法,也为项目建造过程中复杂大数据和不确定性问题即时发现和分析解决创造了新的空间及效率。在工程规划、测绘、勘察、设计、施工、调度、安装、制造、验收、资料、造价、核算等各个环节,利用互联网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技术、专家诊断分析系统等先进的计算机智能方法,将会实现建筑工程制造全过程智能化,带动生产流程、营销、管理、需求等进行再造,也必将使产业模式和营销模式发生质的飞跃。

5、“一带一路”战略开辟新的天地。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为建筑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增添了新的有力抓手,给“走出去”注入了新的内容。“一带一路”战略以具体项目为支撑,重点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等的合作建设,扩大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带动作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加大与东南亚、中亚、中东、欧洲、非洲等的合作力度等众多举措,将建设“一带一路”与落实投资项目紧密结合,为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载体、开辟了新天地。建筑业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不断通过持续自主创新形成竞争新优势。要着重通过实施工程总承包“造船出海”,探索创新行之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我国已是全球工程承包大国,2014年有62家公司进入全球承包商250强。工程总承包也是带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的重要依托。同时也可建设境外产业园区“抱团出海”,一个园区带动一批企业,也有利于转移国内富余产能,整合当地资源。二是企业战略必须包含全球化的思考,并在据有优势时未雨绸缪,以创造更持久的优势。鼓励大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通过以大带小“合作出海”,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走出去”。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作出海,优势互补、协同推进,构建全球产业战略联盟,依靠整体优势增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三是要善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必须拥有高端的人才、技术,敏锐捕捉国内外市场需求及环境信息,提高商务运作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四是要善于创造压力,敢于寻求最强的竞争对手作为激励对象,主动拥抱国内外竞争对手。五是建立企业效益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诊断系统,选择性地寻求海外优势,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和合作方式联合结盟,永葆母体竞争优势。六是破除商业融资障碍。从国际经验看,企业“走出去”主要依靠商业性质的融资,需要强大的金融服务作支撑。三菱、三井重工与日本财团结伴出海、形影不离;通用电气、西门子、卡特比勒也都有各自的金融服务公司。而这些是我国金融服务的“短板”,商业融资存在许多障碍。对此,要支持中资金融机构加快在重点地区布局织网,创新融资机制和金融品种、支持方式,满足企业“走出去”金融需求。七是政府要为企业“走出去”建立有效机制,主动提供服务,使政府、企业、市场各安其位、协同发力、当好后援。要做好国别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信息和法律服务、风险提示、领事保护等工作,并发挥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等专业化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货物通关、人员出入境、货币结算、司法、税务、商事仲裁等多双边合作,促进人员和货物往来便利化,完善国际化服务体系。

关闭窗口
主办:365体育在线中文网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昆仑路28号建工大厦    邮编:810000  青ICP备05002621号
您好!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的人